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

Attention,PLS

原计划在本周三、周四的课程推迟到第八周周三、周四(4月8日,4月9日)的下午。上课时间、地点不变。
在本周内,还仍未完成最后concept design的同学还可以把最后确定的版本发邮件给我。我们的deadline因最后上课的时间推迟到本周的周六。

关于comments,在下周我会陆续把各个同学的concept design贴在这个blog上,每个同学一篇。我的comments和NRC的comment都会相应给出。在给出comments之后到最后的publish(4月9日),同学们还可以对自己的concept 做调整。

3 条评论:

  1. (转自本人blog)
    大家在不同场合跟我讨论过一些有关交互设计和我们课程的问题,我也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,这里集中贴出来,或许可以帮我们一起明晰认识:
    Q:对于目前教学领域,交互设计可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.因为人人有手机,是不是可以从手机入手?您觉得这样有必要吗?如果从商业的角度考虑,这样做可取吗?
    A:如果你觉得直接从手机这个具体的“器物”入手便于理解交互设计的话,可以以此为入手点。
    但是交互设计决不仅仅是设计硬件产品“device”,交互的内涵其一包括人与“信息”之间的交互(控制、使用、呈现、表达、享受……),其二包括借助信息手段人与人之间的交互。我们的设计要包括这些核心。

    Q:在做用户调查的时候,您认为什么问题是最关键的切入点?
    A:作用户调查,最关键的不是问,而是观察。并且以不影响用户自然状态的观察为好,通过观察产生问题(或特别的发现点),然后再追问几个问题,便于更深入了解。
    切忌不管三七二十一已开始就问问题,第一:用户在不自然的状态下未必能真实表达,第二:用户的很多需求可能自己未察觉,也未必能表述得出(由于针对低文化群体)

    Q:在Nokia,是如何评判concept design的?
    A:Nokia Design的情况我了解得不多,具体的产品设计和UI设计会有详细的评选规范,但对于concept这种创新而言可能没有什么完全客观的规范,因为创新可能本身就是打破规范。
    NRC评判concept design基本靠主观,两个主要指标,一个是wow(就是惊叹词),一个是能否transfer到BU(business units,其他商业部门)。因为NRC面向研究,是很多前瞻性项目的开始,所以我们需要在合适的时候把研究成果传递到相应后续部门去,包括Nokia Design。我们的概念是由一个Steering Group评的,就像大家的概念也是由湖大老师与NRC人员组成的评审团作出的一样,但是有些规律可以总结:
    1、能够一定程度的实现可行性或者由working demo是一个好的concept的必要条件,不然只能称为一个好的idea
    2、另外一个好的concept里面至少有一个新颖的feature(至少是Steering Group觉得新颖的),简单的A+B不是好的concept
    3、一个能给深刻的第一印象,同时又有合理的可行方案,如果有符合公司正在感兴趣的商业领域,基本就成功了

    Q:我想知道你所指的未来概念的商业合理性具体指什么?具有普适性就具有了商业合理性?
    A:商业合理性是指“它”可以存在在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(business model)中,包括:1、符合基本经济运转规律,经济学中对于“自私逐利的人的行为”“成本与利润”“流通”有详细解释,可以去看看;2、有明确盈利模式,目前常有的盈利模式包括“产品-销售”、“服务-支付”、“免费-广告”等,当然新的盈利模式也会不断产生,如p2p b2b b2c等互联网领域;3、符合现有商业社会的宏观“生态”环境,可以允许有一定前瞻性(5年差不多了,再远就是幻想居多了),但是如果在蒸汽工业时代去谈论电子购物明显是一种黑色幽默。
   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设计不仅要有商业合理性,还应该包括生态合理性(符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,而且是可以持续运行的),和伦理合理性(符合社会伦理结构,具有人文关怀)。
    当然一个设计不可能承载这么多的元素,但是至少不应该出现违反这些原则的设计特征。

    回复删除
  2. 我的邮箱wangwei92@gmail.com

    回复删除
  3. 看了几个同学的想法,有一些感觉
    同学们还是在设计产品的多,设计交互的少。骨子里少了些设计交互的精神,其实我们无论是看Microsoft、Nokia还是之类的前瞻式交互设计,具体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样并不重要,甚至就是一个白框框、黑盒子,但是通过它呈现的人与信息、人与人的互动生态是吸引人的地方。
    另外,找到一个有意思的点是第一步,想出一个好的创意是第二步。但是可能现在看有些创意可能更适用于另一些场合(如因为A问题研究出的技术a结果发现更适合去解决B问题),而原先场合可能有更适合的解决方法,这是idea的“迁移”,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设计做一些这样的思考训练。
    最后,一个概念解决问题的层次和定位。我们研究的具体的潜在用户甲或者乙,但我们的设计不是只给甲或者乙做的。首先哪些是群体特征、哪些是个体差异要分清。我们设计的针对范围层次是什么,是某个行业、某个社区、某个场所、某类人群,是面向全中国还是全世界,能不能再宽泛,或者更具体,如果别的行业、群体、场所也适用,那么我们的focus就要重新定义,我们原来的对象就仅仅是一个use case。从商业上讲,适用的范围越广,越具有盈利可能,但是同时系统实现(构建)的成本越高。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案例,其定位都是适合和合理的。只不过一部分是设计师预先设计好并符合实际实现情况的,“种瓜的瓜”的设计,另一部分是实际实现情况与设计师预先设计有差异的,歪打正着的“种瓜得豆”的设计。后一种的定位迁移是市场“帮”设计师做的,这种“帮”多半是会失败的,我们希望设计是前种。因此,我们的设计一定要有一个更合理的定位层次。
    举个例子,windows操作系统大家都熟悉。我们要为医疗人员设计一个他们专用的系统,那么必然有一些不同于windows的特性,可能是一个专用系统。那么就要思考,这样一个专用系统值不值得做,是不是基于现有windows就可以取代专有系统,如果不能取代,有哪些特性是不能的。(因为windows是一个更通用的系统,因此可以预见其各方面成本要比创造一个专有系统低)如果有一些,那我们是要推翻windows等系统重新构建还是与现有系统兼容。在哪个层面兼容、哪个层面重新构建。也许我们的新设计只是一个软件,装在现有系统里就好;也许只是一个特性,融合到现有软件里就好;也许我们需要重新从头设计一个全新的软、硬件系统。但是不能为了设计一个产品而设计一个产品,我看大家现在的很多设计都是可以利用现有系统、产品再加上一些自己的创新的。不要动不动就搞个全新的“大工程”。

    回复删除